2017-11-21 环球过滤分离技术网
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、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、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、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、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、实施“互联网+”新材料行动、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、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。
专栏1 新材料保障水平提升工程 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用材料 大尺寸硅材料、大尺寸碳化硅单晶、高纯特种电子气体、电子化学品、高纯发光材料、高饱和度光刻胶、超薄液晶玻璃基板、稀土掺杂光纤、光纤连接器用高密度陶瓷材料 ·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材料 ·航空航天装备材料 ·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用材料 ·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材料 ·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材料 提升镍钴锰酸锂/镍钴铝酸锂、富锂锰基材料和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安全性、性能一致性与循环寿命,开展高容量储氢材料、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及防护材料研究,实现先进电池材料合理配套。 ·电力装备材料 ·农机装备材料 ·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材料 大力发展医用增材制造技术,突破医用级钛粉与镍钛合金粉等关键原料制约。发展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等不含塑化剂、可替代聚氯乙烯的医用高分子材料,提高卫生材料、药用包装的安全性。提升医用级聚乳酸、海藻酸钠、壳聚糖生产技术水平,满足发展高端药用敷料的要求。 ·节能环保材料 开展稀土三元催化材料、工业生物催化剂、脱硝催化材料质量控制、总装集成技术等开发,提升汽车尾气、工业废气净化用催化材料寿命及可再生性能,降低生产成本。开发绿色建材部品及新型耐火材料、生物可降解材料。
专栏2 前沿新材料先导工程 石墨烯 围绕防腐涂料、复合材料、触摸屏等应用领域,重点发展利用石墨烯改性的储能器件、功能涂料、改性橡胶、热工产品以及特种功能产品,基于石墨烯材料的传感器、触控器件、电子元器件等,构建若干石墨烯产业链,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区。 增材制造材料 突破超高分子量聚合物材料体系中热传导、界面链缠及性能调控技术,开发增材制造专用光敏树脂、工程塑料粉末与丝材。建立生物增材制造材料体系,开发细胞/材料复合生物“墨水”。完善材料牌号,基本满足国内增材制造产业应用需要。 纳米材料 提升纳米材料规模化制备水平,开发结构明确、形貌/尺寸/组成均一的纳米材料,扩大粉体纳米材料在涂料、建材等领域的应用,积极开展纳米材料在光电子、新能源、生物医用、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。 超导材料 加强超导材料基础研究、工程技术和产业化应用研究,积极开发新型低温超导材料,钇钡铜氧等高温超导材料。 极端环境材料 完善高温高压、化学及水汽腐蚀、特殊空间、多因素耦合等极端环境模拟试验条件,开展超高温结构陶瓷、金属基复合材料等开发。
专栏3 新材料创新能力建设工程 组建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 组建新材料性能测试评价中心 搭建材料基因技术研究平台
专栏4 重点新材料首批次示范推广工程 实施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保险补偿试点 鼓励保险公司创新险种,对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中产品的应用推广提供质量、责任等风险承保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,通过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,降低下游用户使用风险,突破“不敢用、不好用”瓶颈。 建设一批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 在集成电路、新型显示、大型飞机、新能源汽车、高铁、核电、超超临界机组、海洋工程等领域,依托龙头新材料生产企业和下游用户,建立20家左右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。 开展重点新材料应用示范 以碳纤维复合材料、高温合金、航空铝材、宽禁带半导体材料、新型显示材料、电池材料、特种分离及过滤材料、生物材料等市场潜力巨大、产业化条件完备的新材料品种,组织开展应用示范。
专栏5 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配套工程 开发金属材料专用加工制备工艺装备 解决复合材料工艺装备制约 提升先进半导体材料装备配套能力
专栏6 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成套制定一批新材料标准 加快电子化学品、光学功能薄膜等成套标准制定步伐。完善功能性膜材料配套标准,制定离子交换树脂系列标准,双极膜、中空纤维膜及组件标准,陶瓷纳滤膜元件及生物发酵、高温烟气处理装置标准,以及膜材料试验方法等专用标准。加快发布石墨烯材料的名词术语与定义基础标准,制定石墨烯层数测定、比表面积、导电率等标准,研制一批石墨烯材料、器件标准和计量装置。 完善新材料实验技术标准 整合梳理现有新材料分析方法、技术标准体系,解决标准间交叉重复、冲突问题,适时补充相关缺失项目,建立面向应用的材料指标体系标准。完善材料试验技术的计量标准,提升材料试验技术标准适用性。
|